我想無論你是玩攝影還是其他藝術,想看到更多,體驗更多,了解更多,只有選擇一個方向深入的走下去,才能真正的了解更多。就算是玩器材,如果你想感受器材的樂趣,那也是要“砸鍋賣鐵”搜集上大一堆老的,新的,有的,沒的各種器材賞玩比較之后,才會“不惑”。這個“不惑”并不是哪個人多厲害,而是他走的更深入,看到了更多,自然不會再被表象迷惑。
我經常遇到一些影友會問我一些攝影相關的問題,例如:怎樣拍出有意境或者內涵的照片?如果我負責任的回答應該是:“多看點書,做走點路,技術,閱歷,眼界,美學修養這些大概是這個問題的答案!钡@樣的回答顯然是不太符合這個時代需要,更多人需要一個能讓他們快速成功的方法。 最好是五分鐘看一個教程,或者七八天就可以速成正果。大概這是為什么時在那么多看著不符合自然成長規律卻迎合了心態需要的速成班,生意如此火熱。
分享一個南京姑娘的作品,我父親這樣一個六十歲的老人都認為拍出了宋詞中的意味悠然。嚴格說,那姑娘的作品中并沒有非常高深的技巧,只是她舉起相機時,或者根本沒有舉起相機之前,大概滿思緒與眼里都是那些浸透骨子里的情結,“滿庭芳,蝶戀花,如夢令,又醉了花蔭”這些浮想像早春的味道一般早已暗香陌來。拍照,早已變得不是拍照,而是醉生夢死的“與花纏綿”,也是“似是故人來”的“對影小酌”。
所以無論做什么,攝影也好,其他的東西也罷。你想看到更多,只有更深入的走下去。蜻蜓點水,只能浮在綠萍的表面,永遠看不到水下藏了什么。我有一個拍建筑特別好的朋友,每次看他的東西都是點線面,立體空間感特別強大的感覺。不了解他的一定夸他的技術多么的卓越,會認為這是技術的成果。其實他是學建筑設計專業出身的科班生,還去過國外學習過。技術只是他表達的工具,讓他拍出特別作品的更是他對建筑的特點的了解與執著。
攝影領域看著就是快門咔嚓的瞬間的差不多。我想把攝影只看做一個表達的工具我認為更多恰妥。既然是表達,工具是為了實現和你對生活的對接。我們卻有時總在花花綠綠的大片中總是迷途困惑,看了這個好,模仿幾天這個,看了那個好,模仿幾天那個。拍了好幾年,還是不知道自己擅長什么。如果你不是真的熱愛喜歡一個題材,只是模仿的可能只是形式,沒有理解,沒有真心的喜歡,是無法情感移入,更不用說遷想妙得。
有理解,有熱愛,才有升華的正果。但又不要“著相”,不說說非要去拍什么所謂的文化,高雅的東西才是修行。自古從來雅俗共賞才是藝術的本源,攝影師看著光鮮,說到底,就是拍照的。昆曲看著高雅的藝術,說到底,就是唱戲的。不要執著表象,下班路上,每天看到的花花草草與路燈也可以拍的富有人情味得生活。
許多人一提文化文學,就認為離生活太遠,讓他們避之不及的躲過。 其實這些都是每天活在中國人骨子里的生活,再知名的教授學者,他也只是一個平凡的老人,只是生活的閱歷磨練了他可以懂得更多。還有老百姓常說的”上火,接地氣點說法是上火。拿到文化中去談,就是陰陽五行理論的學說。不要有分別心,分別心會隔離起本來讓你看到的更多。
說個很接地氣的列子,生活中我經常聽到認識的一些姑娘在朋友圈抱怨,說怎么好男人那么少?墒呛媚腥嗣刻鞆乃磉咃h過,她可識貨?當然,男人看女人也一樣,得“識貨”,不能總被“眼球”欲望執著。品德淳樸品位優雅的男人女人都很多,最大的問題是你看一眼能否“識貨”。 如果再問,怎么識貨? 負責的答案還是上面一樣羅嗦:多讀點書,多出去走走,多接觸點不同圈子類型的人,閱人無數之后,自然要比初出茅廬是識貨許多。
有些人表面上看著光鮮亮麗,但有時光鮮亮麗之后,其實也是為了掩飾著什么。人性有個最顯著的特質就是,缺什么,才會極力用其他的東西掩飾什么。就如你遇到一個全副武裝拿著威猛器材的人,也未必真的就是攝影家;而一個拿著小微單穿著布鞋的老人也未必就是初學者。不要總被眼睛所迷惑,用你的心去感受,感知力才是人最敏銳的武器了。
不管你技術如何,我想每個人都首先找到自己最恰當的喜歡與適合。然后深入的走下去,修行的路上都是殊途同歸的結果。我們聊攝影,也是交流的是生活。不是為了PK照片,比拼器材的活著。當然,這些也是我一家之言,也歡迎加我微信交流:xcsymx
我想人活著不能總為了獲得別人的認可,重要的自己是否心安理得。也會有朋友說我生活呆板乏味,不像年輕人應該有的生活。 我倒樂意保持這樣的平淡繼續活著,世界那么快,我跟不上也不想跟,三年河東,三年河西的顛顛倒倒在我看來那都是為別人而活。
備案號:滬ICP備14018981號-1
上海緣影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www.zhihui021.com 上海攝影公司 商業攝影 上海緣影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 版權所有 2003-2015 公安備案號:31011202005871